一流小说 > 穿越小说 > 大唐:国库老鼠含泪走,我的私库堆不下 > 第1178章水泥路正式通车,马车生意火爆
“郎君,今日又有二十二辆马车被买走,这一个月来,我们卖出去的马车,比以往几个月都要多。”

城南的马车行,是长安城里最大的一家马车行,他们还有一家专门的马车作坊,长安的马车有一半都是从那里运来的。

虽然马车的主体材料是木头,一般的木匠还是可以做出来的。

不过,制作马车最大的难点就是轮子和车轴,普通的木匠根本做不到。

就算是勉强做出来,也无法做到持久耐用。

但是,城南的马车行,却只有一种独特的工艺。

而且,背后有关中四大家族之一韦氏作为靠山,城南的马车行,生意也是极好的。

“这个月,我们至少需要五百辆马车。”

韦仁看了一眼马车行的掌柜,又强调了一遍,一定要保证马车的供应。

虽说这段时间贩卖的货物多以运货为主,可一辆马车,少说也能赚个好几贯,一个月下来,那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。

所以,韦仁作为韦家的嫡系子弟,就被安排在了马车行的各个方面。

韦仁身为家中老三,自然无法继承爵位,而韦家又急需一位信得过的年轻人来操持家族的生意,所以韦仁主动请缨。

先是在长安城里开了一家马车行,然后又在登州府弄了一艘捕鲸船。

一开始,他还派人去捕渔队的晒盐场,想要偷取精盐的秘方,但都没有成功。

即便如此,韦家也积累了不小的财富。

这几年韦家蒸蒸日上,韦仁居功至伟。

毕竟,做任何事情,都是要钱的。

“郎君莫急。今年开春的时候,马车行的生意比往年好了不少,这两个月来,我们的马车行利润比去年翻了三倍还多。”

韦小宝是韦家的老仆,韦仁对他很是信任。

基本上,在韦仁不管事的情况下,韦小宝掌管着城南的马车行,还有韦家的马车作坊。

即便是长安城里最大的木材商郭论、邓洋等人,都要看他的脸色行事。

“不行,现在对马车的需求量太大了,必须要多做几辆才行。”

韦仁可不想错过这么好的赚钱机会。

据说宋朝的商业,是所有朝代之中,最繁荣的。

事实上,唐代也并不坏。

一些商贾,本身就是世家勋贵之后,在长安城之中,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了。

有些商人,仗着自己的手段,在权贵中混得风生水起,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。

东、西两市的商人,都是嗅觉最灵敏的。

城南的马车行最近一段时间的火爆,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。

在西市开牙行的安州商人彭芝,就是这样一个人。

虽然很多商人都羡慕马车的价格越来越高,销量却越来越好,但是他们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。

而彭芝不同。

“老任,你今天在城南买了多少辆马车?”

“掌柜,今天已经有十一辆了。”

“这么多?”

彭芝大喜过望。

“不错,韦家这段时间雇佣了不少木匠,收购了不少木材,所以马车的数量也增加了不少。”

“嗯,干得漂亮!老任,你要记住,每一辆马车都要涨价。不需要太多,每天涨个两三百文就可以了。”

彭芝自己是做不了马车的,但这并不代表他不会卖。

城南马车行的韦小宝,早就注意到了彭芝。

换成任何一个掌柜,看见有人接二连三的来买他的东西,他都会关注。

对于大客户来说,稍微优待一下也是正常的。

稍稍一查,他就知道了,每天到马车行来买车的老任,是彭芝的老伙计。

后来他才知道,彭芝正在利用长安城里的牙行,把自家的马车卖出高价。

对此,韦小宝是喜闻乐见的。

类似于后世的炒房者。

一些人三五成群的来买房子,开发商怎么可能看不出来?

但那又如何?

自己赚自己该赚的钱,剩下的留给别人去赚。

毕竟,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赚的钱只会越来越多。

在韦小宝看来,彭芝就像是房地产商和炒房者的关系。

否则的话,为什么这段时间以来,长安城的马车价格,都在不断地上涨呢?

要知道,修建水泥路,虽然方便了路上各种物资的运输,但是也不至于这么快就涨价吧?

“掌柜的,您就别操心了。这几天,我们不但买下了城南马车行的大部分马车,还买下了其他几家的马车,不过,每天的开销可不小。”

老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兴奋过,他挥了挥手,几十辆马车的生意都被他做完了。

“是啊,我在西市做牙行这么多年,几乎每个地方的牙行我都认识,他们一看有钱赚,就主动来了。放心吧,长安城里的牙行那么多,每一家牙行都会跟风囤积几辆马车,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。”

彭芝从来不会把所有的东西都据为己有,所以他才能把自己的牙行发展成长安城最好的牙行。

尤其是这行的性质,决定了它要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,而这一点,最重要的就是口碑。

彭芝从来不是一个人吃独食的人,所以他可以在长安城里的任何一家铺子里,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。

“那就好,明儿我再去各个马车行转一圈,看看能不能买到。”

……

长安城中,居住着近百万人,而且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。

每一天,都要消耗大量的食物和其他物资。

这样一来,周边的州县,自然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。

一车又一车的货物,从清晨运到了这座古城。

特别是燕王府开始建造作坊之后,长安城中的各种材料,更是让所有的商人都为之振奋。

青砖,水泥,砂石,木头……

李想让王富贵在市场上采购了大部分的材料。

如此大规模的采购,几乎把长安中所有的作坊都搬空了。

周围州县的商人听到这个消息之后,也是第一时间将自己的东西卖了出去。

当然,因为运输成本等方面的原因,真正受益的还是长安至定襄这条水泥路上的商人。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上一章|返回目录|下一章